建設中的山西大劇院鋼結構工程
“5800余條焊縫,總長度近10000米。”
“最大焊縫1.2米×500毫米。”
“檢測結果100%合格!”
……
這一組組數字是山西大劇院鋼結構焊接工程凝結的汗水。100%的檢測合格率,讓山西大劇院從這些枯燥的數據里閃亮呈現。當您站在太原市長風文化商務區大平臺上,面對正在施工中的山西大劇院時,無不為之震撼。
施工面臨考驗
山西大劇院造型獨特新穎,結構形式復雜,設計將“視”、“聽”藝術與結構空間完美結合,使用超大、超重鋼結構連接體將大劇場和音樂廳雙塔巧妙融入大跨度、大懸挑的復雜高層連體門式結構中。連接體鋼結構不僅是連接大劇場和音樂廳的重要分部工程,而且由于大劇場和音樂廳雙塔之間高度不同,剛度不同,連接體部分又起著減弱扭轉對結構影響,提高結構抗震性能的效果,是整個鋼結構的重點。
連接體鋼結構跨度之大,技術復雜程度之大都是國內罕見,這種極限的設計,在很多方面都超越了現行技術規范的范疇。據了解,連接體鋼結構用鋼量共2000余噸,其中,大構件78件,小構件約1000件,而這些鋼構件種類多、構造復雜,單榀重量大,特別是桁架安裝高度42米,最大跨度53米,單榀桁架重量超過30噸,最大吊裝單元重量達到73噸,且大劇院鋼結構焊接均為一級焊縫質量要求,最大焊縫達到了1.2米×500毫米,共5800余條焊縫,總長度近10000米,焊接難度非常大。
“連接體鋼結構的制作與安裝,成了施工中最需要攻堅的難題。”負責焊接工作浙江潮峰鋼構的負責人說。
工程有序進行
山西省工務局山西大劇院項目部主任李學軍介紹,鋼結構焊接開工時,正值寒冬,多數人只會在平地上干活卻不能適應高空嚴寒作業。而大劇院的焊接則要求每個焊工都能把平焊、仰焊、立焊等全方位焊拿下來,這樣一來,找焊工又成了難題。這一系列的施工難題,迎來了一系列破解之法。
省工務局相關負責人稱,施工前,都會組織施工單位針對臨時支撐體系、安全防護體系等進行實踐及模擬演練,每一步均要求經過計算機模擬驗算,并檢驗逐個單元對稱安裝措施的可用、可靠和可操作性。
使用了兩臺400噸大型吊車進行跨外吊裝,針對高空作業困難,在高空40米,搭設了8000㎡上、下兩層8米高的懸吊式新式腳手架,“最多的時候50臺焊機、70余名鉚焊工同時作業,在數十米的高空進行作業,焊工們每天仰著脖子進行焊接八九個小時。”李學軍說。
嚴把工程質量
為保證工程質量,山西省工務局建立了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統一的施工現場管理體系,建立健全了質量管理和保證體系,制定了定量的和定性的工作標準,從原材料的進場檢驗、過程控制到竣工驗收的全過程、工程建設的每個環節、每個細節,監理單位始終旁站監理。焊接完成后,施工企業隨即對所有焊縫進行了超聲波探傷檢測。邀請太鋼理化檢測中心對主要焊縫表面裂紋進行了專門檢測,邀請山西省智達檢測有限公司對焊縫進行了抽檢,檢測結果全部合格。在這樣嚴格的檢測下,對于工程質量省工務局仍不放心,又邀請國內權威檢測部門北京中冶集團建筑研究總院建筑工程檢測中心對所有焊接點再次接行了隨機抽檢。
7月上旬,大劇院鋼結構已成功卸載,省工務局隨即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結構的變形進行了全面檢測,“檢測結果100%合格,與設計計算結果完全吻合,沉降量完全滿足設計要求。”省建設監理公司大劇院項目部總監理劉杰欣喜地告訴記者,“山西大劇院工程質量是一流的,是能夠經得起公眾和歷史的檢驗的。”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