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會員登錄] 專業、專注、用心服務鋼結構行業!
  • [鋼構名家]吳欣之:鋼結構安裝技術首席專家

    • 更新時間:2011-4-18 16:48:11  文章來源:互聯網
    • 責任編輯:鋼結構招聘網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

    在施工一線的吳欣之

     

        吳欣之現任上海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上海市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他在長期的工程建設中,堅持科技創新,先后在大跨度、大懸挑、超高層、特殊形體鋼結構施工,大型鋼結構整體安裝,大型橋梁、高架立交施工,磁懸浮軌道施工,索膜結構安裝,以及地下空間結構施工等建筑結構工程領域取得一系列成績,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吳欣之主持研究開發了計算機控制液壓整體安裝技術,組織實施了浦東國際機場一期和二期大跨度“海鷗”式航站樓整體牽引、廣州國際會展中心138米跨度大型屋蓋系統整體位移、重慶江北機場5000噸鋼結構航站樓180米的整體平移、上海滬閔高架二期虹梅路交叉四層鋼結構立交的大面積大體量橋面整體頂推、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開啟式屋面整體旋轉頂推結構安裝等,為我國大型結構整體安裝和控制技術創新作出了卓越貢獻。


        特別是在上海鐵路南站建設中,針對直徑278米的圓形鋼結構屋蓋的特點以及苛刻的現場施工條件,創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大跨度旋轉龍門吊進行結構安裝的全新創意,并且主持了123米特大跨度張弦式旋轉龍門吊的設計研制,成功實施了一套與上海南站結構特點相吻合的科學施工方案,大大降低了施工成本,在技術、設備上又填補了國內空白。


        他努力將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轉化為科技攻關課題,并取得累累碩果。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國家級工法2項、專利6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發表論文20多篇。先后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建設部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曾被評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科技功臣,榮獲國家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南浦、楊浦、徐浦三座大橋、上海體育場、金茂大廈、東方明珠、浦東國際機場……上海三個三年大變樣的一個個標志性工程中,都凝聚著吳欣之的智慧和心血。結構安裝有難題,找吳欣之,在工程安裝界是不爭的事實。


    無數個深夜,建工集團上海機械施工公司燈火通明,技術人員仔細地演算數據,制作圖表,卻毫無倦意。他們自己也搞不清:跟著吳欣之干活,怎么就這么有動力?


    每一個工程結束,純樸的建筑工人都遲遲不肯離去,為的是和滿手油污的總指揮吳欣之握個手,合個影。他們說,有這樣的指揮在,再干十個工程也不累!


    機施公司黨委書記徐寶鈞這樣告訴記者:“吳欣之靠共產黨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認識他的人,他是我們機施公司的‘精神’。”


    不斷創新求突破


    1994年4月,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重450噸、高118米的桅桿將在350米的高空進行提升吊裝。這可是世界級的難題。用直升機吊裝?不符合我國實際施工條件;在450噸的桅桿下加上同重量的負荷后提升?太費工費料,質量也難以保證……吳欣之將國內外曾經采取過的方案一一比較,又一一否定。他的腦中不斷地變換著各種思考角度,忽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冒了出來———何不采取液壓控制、垂直提升的辦法,讓桅桿直接從塔體的“大球”中穿出?一個新點子就此誕生,桅桿一次吊裝成功!


    這僅僅是吳欣之解決的無數難題中的一個。在機施公司,吳欣之挑戰困難的勇氣和水平打動了無數和他共事的技術人員,大家都說,在他的身上,閃耀著當代共產黨員永不言退的光芒。
    吳欣之是“老三屆”,二十年前,他從農場調到工地,成為一名整日與鋼絲繩、滑輪組、卷揚機相伴的起重工人;二十年間,他通過刻苦的自學完成高中、大學、研究生課程,并埋頭致力于改造傳統起重工藝。在他的主持下,計算機同步控制液壓提升等一系列現代化起重技術,在上海的重大工程中屢建奇功。


    “時代進步的靈魂是創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只有堅持求新的腳步不停,才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才能。”這就是吳欣之的信念。而支撐這一信念的“根”,來自家庭,來自社會。吳欣之的父親是一名電機工程師,1940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沒有讓這位曾經躊躇滿志的父親大展拳腳。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在上海的建設高潮中,吳欣之卻獲得了實現父輩理想的大好機會!而南浦大橋建設者們創下的“大橋水平、大橋風格、大橋速度、大橋精神”,則激發了他克服工程難題的不竭動力。


    向心力激發起群體智慧


    在競爭激烈的建筑市場,為什么一些重大工程項目,總能被機施公司獲得?吳欣之回答:建筑是團隊合作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為有了機施公司這支團結的隊伍,他的新點子才得以實現、論證和優化,從而在激烈的競標中脫穎而出。然而,吳欣之沒有提到的是,作為公司的總工程師,他調動了整個集體的積極性,在公司上下凝聚起一股無形的向心力。


    吳欣之是獲得過上海、建設部直至全國勞模榮譽的共產黨員,又同時身兼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機施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等職務。他在業務上可謂出類拔萃,無論是起重、結構還是機械、測量,他都了如指掌,令多少科班出身的科技人員佩服不已。可是在吳欣之的理解里,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光有一個人的優秀是不夠的,要讓一群人優秀才算成功。


    在他的提議下,機施公司訂閱了多種價格不菲的國外建筑工程雜志。記者看到,每本雜志里面都附著技術人員傳閱的記錄;吳欣之還積極為技術人員爭取參加各種國際交流的機會……點點滴滴的事情,在公司內部匯成了好學、鼓勁、團結的氛圍,大家為爭取每一個發揮才干的機會而拼搏。


    1996年底,浦東國際機場“海鷗展翅”的設計創意剛剛在報刊上披露,吳欣之立刻領銜組建了一支科技攻關隊伍,近百名技術、管理人員像開足馬力的機器一樣運轉起來,一場技術方案的“群英競賽”在公司內部悄悄展開。機械設備安裝人員提出最合理的設備改裝方案,測量人員拿出最精細的數據測量辦法……每一個設想的背后,是多達幾千次試驗的支撐。最終,當吳欣之將厚厚一疊技術方案,1:700的可自動演示施工工藝的精美模型呈現在專家面前時,中方總設計師汪大綏當場表態:“我支持這個方案,這是一個與結構特點相吻合的中國式方案!”


        亞運開幕,五羊城的新城標――廣州新電視塔佇立于珠江之畔,在慶典的火樹銀花中分外妖嬈。這座 “身高”600米的世界最高電視觀光塔,比東方明珠塔還高130多米,在她450多米的“肩頸”上,還戴著一圈“珍珠項鏈”――年內將開放為世界上最高的觀光摩天輪。


    廣州新電視塔工程的總工程師吳欣之。他從“老三屆”的起重工,到上海市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的總工;從吊裝東方明珠百米桅桿一戰成名,到一千天就建起超高難度的廣州塔,這位61歲的結構安裝專家不停刷新著世界紀錄,以及自己的人生紀錄。


    讓“小蠻腰”“扭一扭”


    廣州新電視塔俗稱“小蠻腰”,吳欣之則愛稱她為“少女回眸”。但這個荷蘭設計師圖紙上的“小美女”,對于施工建造來說則是難上加難,中方工程師曾送給她幾個字:高、扭、偏、重、空。


    為了解釋清楚這種國內絕無僅有的特殊結構形式,吳欣之從桌上拿起一張張撕開攤平的舊信封,利用信封的內面作草稿紙,邊說邊畫下10多張草圖,這是他常用的形象思維方式。
     

      作為世博軸陽光谷總工,在他眼中,廣州塔就像把2座陽光谷的底部對接起來,但要把它們拉長到600米,而且還要像絞干衣服一樣“扭一扭”。這個中空、收腰的“竹籬笆筒”由24根鋼柱圍成,并套上46圈鋼環,沒有一柱一環是垂直或水平的。柱與環之間還有1000多件斜撐,總共1萬多個鋼構件竟沒有一個是相同的。“整座鋼塔不僅自下而上扭轉45度,而且還偏斜10米,成了斜塔。”


    看似柔美的“小蠻腰”,其實如此難以扭動。最終,鋼結構工程專業戶上海機施公司接了標,吳欣之受命為總工,并被“逼”著首創了多項施工法。搭不起那么高的大吊車,吳欣之就讓兩臺幾十米高、幾百噸重的吊車學會了“爬桿”,外掛在塔中心的鋼筋混凝土筒體上,隨著塔身長高,一段接一段地往上爬。大大小小萬余鋼構件“編織”得密密麻麻,吳欣之引入GPS全球定位系統,采用三維坐標測量法,專門設計超高空插入式操作平臺,保證仰焊、立焊、平焊精準無比。全塔焊縫總長達2445公里。


    為廣州塔“拼上了老命”


    假如露天站在金茂大廈尖頂上,一定是好“風光”又好“風險”。而吳欣之的廣州塔現場指揮點,比金茂之巔還高33米。在塔頂裝天線的四天三夜,廣州塔454米高的平臺成了他的家。


    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6點,吳欣之都身不離塔。水、盒飯都是塔吊送上來的,就連流動廁所也被吊到平臺上。一張建筑板搭成餐桌,年屆花甲的吳欣之就和幾十名工人一起“風餐”。“那幾天是最危險的時刻,每個人都必須在上面。”除了有一天刮九級大風停工外,那根156米、640噸的天線桅桿,每天都在計算機精密控制下,以每小時三四米的速度穩步“生長”,終于整體提升到位,打破了當年吳欣之在東方明珠創下的118米、450噸天線安裝紀錄。


    雖說安全第一,吳欣之卻為廣州塔“拼上了老命”。2006年,距離廣州塔第一個鋼結構件吊裝不到1小時,吳欣之突然心臟病發。診斷發現,他一根心血管已被堵住。但他只愿吃藥,不愿手術。病一拖就是兩年。2008年9月廣州塔中心的主體結構封頂后不久,吳欣之已疼得不能吃飯,呼吸困難,廣州當地醫院讓他馬上回滬做心臟支架手術。同事回憶說,就在醫院病房里,他還就解決技術問題開了幾次工作會議。CT掃描時,醫生才發現那根堵住的血管已經癟得不易分辨,堵血程度增加到近100%。“現在身體還行,每天就吃四五顆抗凝血的藥,不過大概要終身服藥了。”


    在建塔期間,吳欣之每個月回上海的時間只有幾天。他總是早上剛下飛機就直接趕往上海某個施工工地,下午再匆匆趕去公司開會,晚上或者第二天又要趕飛機回廣州。來不及吃午飯,只能就著礦泉水啃饅頭;來不及去看看身體不好的母親,只能在電話里說一句:“媽,我回來了,你還好嗎?”


    一些管理干部總說“找不著他”,可許多工人卻說“他常在我們身邊”。如果想按照公司副總經理的身份去辨認他,一定會認錯人,因為工地上的他也是一套工裝、一身油污、一臉汗水。清晨他會最早出現在工地指揮,寒夜他會把滾熱的姜茶送到工人手中,雨中他又悄悄把自己的雨披給工人披上……


    你想得到,我就做得到


    30多年前,吳欣之從前進農場調到機施公司,做了一名整日與鋼絲繩、滑輪組、卷揚機打交道的起重工人;30多年間,他自學完成高中課程,參加函授教育,取得本科學歷,不停鉆研和探索建筑結構的安裝工藝和設備;30多年后,在浦東國際機場航站樓、上海南站等一系列“作品”見證下,這個教授級高工成了滬上鋼結構安裝技術的首席專家。


    有一次,世界級建筑設計大師安德魯設計的廣州體育場館遭遇施工難題。有人打電話向安德魯求援,可他卻說:“你們中國不就有個吳嘛!他會有辦法的。”原來,吳欣之此前已經幾次實現了安德魯在華的前衛設計,令這個法蘭西人不得不折服。


    你想得到,我就做得到。外國設計師設計的廣州塔終于提前一個多月建成,可這次吳欣之要增加設計,再拼一項世界紀錄。原本,廣州塔的兩個觀光層在塔中心的混凝土柱體內,視線被外包的鋼結構所擋,不能不說有些遺憾。而露天的454米平臺,是一個傾斜15度左右的橢圓截面,“這里完全可以加一圈軌道,運行一個摩天輪啊”。目前,由16個觀光球艙組成的世界最高摩天輪已在云中運轉自如,并完成了燈光調試,成為“美少女”項上的一串夜明珠。


    4年換回兩項世界紀錄,可每當成果鑒定時,同事們都知道吳欣之總把自己的名字往后靠。當年,吳欣之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草擬和改定 《上海八萬人體育場鋼結構安裝工藝的研究和應用》課題報告,卻把項目經理何幼剛工程師的名字排到第一位,把“吳欣之”三個字放在了第11位。資料即將打印時,何幼剛等4名工程師找到吳欣之“集體抗議”,堅持把他作為第一完成人。誰知在專家云集的鑒定會上,吳欣之又特地聲明工程全過程都由何幼剛等人實施,他們的名字應該放在前面。


    創造新高的人卻總把自己放低。吳欣之曾在建工集團事跡報告會上說:“要將90%的榮譽加在我一個人身上,這對其他同志是很不公平的。”當廣州塔還未徹底收工,吳欣之又要帶領“戰友”們,默默開始高達632米的“上海中心”鋼結構施工,這將是一個比廣州塔更高的高度。


    為人才脫穎而出搭建舞臺


    “吳總腦子里裝的東西特別多。”一名技術人員說。人們弄不明白,對工程進展、技術情況,吳欣之如數家珍;對技術人員的家庭狀況,工人的細枝末節,他也知道。


    一次,吳欣之和大家工作到深夜,他對同事說:“快12點了,你得趕快回去,不然電梯停了,又得走十幾層樓梯。”


    工程奮戰到大年夜,幾個家住崇明的工人突然拿到了回家的船票,這是吳欣之特意為他們定的。吳欣之怎么會知道這些情況?


    “多為別人想一想。”吳欣之經常對周圍的年輕人說。是啊,多為職工想一想,讓職工能在處理好“小家”關系以后,無牽掛地投入到公司、事業的“大家”中來。
     

      吳欣之知道,如今的建筑市場,正演繹著硝煙彌漫的技術人員爭奪戰。面對外資企業開出的高薪,國企靠什么留住優秀的青年人才?“應該為他們搭建舞臺,讓他們在技術舞臺上尋找大展拳腳的成就感!”吳欣之的話是那樣擲地有聲。張晶、黃毅、林陸晨……,一批批年輕技術人員被破格提升,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他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最近,有一件事令吳欣之頗為振奮:公司年輕人里,出了一個“巡警”!這可不是馬路上替群眾排憂解難的“巡警”,而是樂于幫助同事解決業務上難題的技術人員袁鼎。一個“巡警”帶動一種互幫互助的精神,這怎能不讓吳欣之欣慰?一個個小“吳欣之”在成長,又怎能不讓他欣慰!


    精神的鋼筋鐵骨已然成為機施公司最可寶貴的財富,而撐起它的是四個大字:共產黨員。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
    分享到:
    關閉窗口
    行業資訊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欧美成视频人免费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