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節日期間市區橋梁、通道運行安全,武漢市城管局橋梁管理處于本月24日至25日對全市橋梁進行了安檢,發現124座橋梁安全狀況良好。
本次檢查涉及14座立交橋、34座人行天橋、28座地下通道以及48座跨江跨河跨線橋梁。對存在的橋面坑凼、欄桿破損等一般性病害,市橋梁處將“對癥下藥”診治病害,維修工作力爭節前完成。
此外,節日期間,市橋梁處還將安排大量巡查管理人員對交通密集區域橋梁、通道進行巡查、值守、疏導人流;同時,橋梁應急分隊隨時待命。
武漢98座橋梁存在隱患 年紀最大的橋梁“身強體壯”
12月30日,市城管局橋梁處發布《武漢城市橋梁年度報告》,武漢387座橋梁2010年“體檢報告”顯示,289座“體質”優良,98座橋梁存在不同程度隱患。
市城管局橋梁處調研員李廷元介紹,今年起該處將每年對全市橋梁進行一次全面體檢。今年的報告顯示,98座橋梁存在不同程度隱患,但不影響通行。
該處沒有公布98座隱患橋梁的具體名單,但數據顯示,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洪山區、化工新城開發區的隱患橋最多,分別有24座、21座、20座,此外漢陽區也有10座。
李廷元介紹,橋梁隱患原因一般是伸縮縫變形、損壞,欄桿破損,鋼結構銹蝕等,所有隱患橋梁均已報市政府列入統一維修計劃。目前,尚無橋梁損壞到影響通行安全的程度。
記者注意到,武漢年紀最大也“最累”的一批橋梁反而“身強體壯”,如1988年建成的武漢最早立交橋琴臺立交橋,1990年建成的大東門立交橋,1992年建成的航空路立交橋,累計通車量已經超過10億輛。
報告同時顯示,截至目前,武漢市共有各類城市橋梁387座,其中今年新增的76座橋中,人行天橋8座,立交橋10座,地下通道8座,跨江跨河跨線(如跨鐵路線)橋等其他橋梁50座。新增橋梁主要分布于二環線、漢口火車站及漢陽新區等地段。
報告稱,在現役的各類城市橋梁中,歷史最古老的橋梁是位于洪山區北洋村東湖港的北洋橋,該橋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間(1516年),距今已近500年。
為維護重要橋梁的安全,橋梁處還運用信息化技術實時視屏監控重點橋梁、通道,目前分布在橋梁上的“電子眼”有30多個。
為緩解擁堵大建天橋 武漢一年建成33座人行立交
青山區友誼大道與工業路交叉處,一座環形人行天橋即將竣工。
23日,黃先生開車途經徐東大街梨園段,車子直接駛上岳家嘴高架,幾分鐘內便到達了長江二橋,“這在以前不可想象,當時徐東大街梨園段只有雙向四車道,又沒有人行天橋,每到交通高峰期,行人涌過馬路,車子要排成長龍等候。自從去年這一段拓寬,而且東湖中學門前等地方天橋修通后,我們現在不是擔心擁堵的問題,反而是怕超速被拍電子眼了。”黃先生笑著告訴記者。
汽車時代呼嘯而來,解決擁堵迫在眉睫。一年前,武漢市主要領導在該市“兩會”上莊嚴承諾“改善出行條件”:新建人行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30座以上。
一年過去了,承諾兌現了沒有?記者昨從建設單位武漢城投集團獲悉,去年該市實際建成的人行過街天橋和地下通道達到33座,總投資約2.5億元,其中18座已開放,另15座待近期也將陸續開放。
“我從事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的設計已有15個年頭了,從來沒有像2010年這么忙過。”武漢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張柯軍,昨日告訴記者。
她介紹,1980年,武漢市在武勝路南側建設了第一座人行天橋(此橋后已拆除)。時隔3年后,才在中山大道江漢路口建設第二座人行天橋。而第三座天橋,也就是著名的六渡橋人行天橋,則建于1985年。據統計,從1980年至2009年,武漢市先后建設了60余座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平均每15年建設30余座。
這一節奏在2010年出現了突變。代建單位橋建集團天橋專班負責人介紹,武漢近年來處于城市大建設時期,為緩解人車搶行、交通擁堵現象,市政府決定大規模建設人行立交。交管部門經過調查,提出了建人行立交的60個點位。有關部門根據輕重緩急對這些點位進行評估,認為其中至少30個是必須馬上建設的。最后市政府拍板,承諾2010年新建人行立交30座以上。“一年建成33座人行立交,相當于過去15年的總和。”張柯軍說
文章轉載請注明轉自《鋼結構招聘網》